1
詢價產品列表
2
聯絡資訊
3
查看資訊
目前您尚未加入任何產品至您的詢價單中。
產品資訊 數量

聯絡資訊

為了能夠聯絡上您,請提供我們更多關於您的資訊。

選填
如果您希望我們主動聯繫您,請關閉阻擋訊息功能。

詢價產品列表

以下產品將被添加到您的詢價單中

產品資訊 數量

聯絡資訊

為了能夠聯絡上您,請提供我們更多關於您的資訊。

北宋文人 歐陽 修所做之日本刀歌:

昆夷道遠不復通,世傳切玉誰能窮。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自滄海東。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閒雜瑜與銅。百金傳入好事手,佩服可以攘妖凶。

詩中早看出在大約西元1160年,日本平安時代後期日本刀(かたな)已經廣泛的被中國所認可並成為古人心目中爭相擁有的精品。欲了解日本這個民族,必須先從日本刀的製作工藝過程著眼。

日本刀的歷史脈絡與發展

在西元1876年明治天皇頒布「廢刀令」以前,日本真劍除了被視為護身的武器外,同時還被日本人視為象徵民族傳統精神的一項靈器。現今,雖然日本刀已不再具備實用價值,但不可否認的,它在日本民族美的意識演變過程中,仍居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觀察日本刀不難窺出它在歷史發展的經緯裡,充分地展現出日本人在克服嚴酷自然環境時所下的苦心。由日本的文獻考證,可發現日本刀最早出現於古墳時代(註:由西元200年至771年)中期,當時的原料以煉鐵為主,形狀則呈直形。到了平安時代(註:西元794年至1192年),原料改為略經粗煉過的銑鐵,外觀則依舊保持棒形。

及至室町時代(註:西元1338年至1578年)以後,由於武士階級在政治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加重,日本刀也隨之有了革命性的轉變,不但原料由出羽(即島根縣)產生的水鋼和千草(即兵庫縣)產生的火鋼取代了原有的銑鐵,形狀也從直形變成微向後傾。此外,階級的制度化與戰爭形態的改變,亦直接促成了短刀與脇差(註:即武士所佩雙刀中較短的刀)的誕生。

無數種燃料的嘗試

眾所周知,日本是資源貧乏的島國,除去少量鐵砂之外,當時根本採掘不到易生高溫的燃料礦源,自然環境的惡劣,使早期煉鋼得使用一種叫做「松炭」的燃料(註:即是把紫薪燃燒至半途予以熄火後所制成的木炭)。松炭燃燒時的最高溫度雖可達攝氏1200度(註:鐵的完全熔解溫度為攝氏1800度以上),但卻含有燃燒時間不長的缺點。故中期以後的煉鋼改採「佐倉炭」,遺憾的是仍非理想。

一直到距今約300餘年前的江戶時代初期,一位住在現在和歌山縣田邊市,名叫備中屋長右衛門的人,發明出一種能長時間保持攝氏800度左右低溫燃燒的「備長炭」後,這項難題方告解決。備長炭繫以槲木為原料所制成,能在長時間內維持均等低溫燃燒的優點,不僅為當時的煉鋼術帶來了一線曙光。在始終無法獲得高溫燃料的環境下,日本人仍絞盡腦汁地開發出「半熔解」與「淬火冶煉」的特殊技法,經過千年的考驗後,這項技法逐漸去無存菁,正式成為冶煉打造日本刀的唯一秘方。

日本刀的製作過程

經由各項資料顯示 ,日本刀的冶煉打造固然頗費周章,但大致上可分成下列五個階段:

/1/ 在鐵砂中摻入適量的石英粉和木炭粉,並以腳踏式風箱(註:後改為手拉式)將其送進熔爐燃燒。經過三晝夜的持續燃燒後,鐵砂即變成半熔解的粘稠狀,這時再除掉浮於表面的一層雜質,並使之冷卻凝固成板條狀的生鐵。

/2/ 先以鐵錘將第一階段的成品(即板條狀生鐵)打碎,重新摻入石英粉與木炭粉後,加熱冶煉,經過此一階段所冶煉出來的,乃是含有大量碳成份的「玉鋼」。

/3/ 玉鋼質地雖硬但有易脆的缺憾,為彌補其缺失,逐以「淬火冶煉」(註:即先把玉鋼燒至適當的溫度再用水漬法增加其彈性)的方法,先以炭火將玉鋼燒成紅軟的狀態,再取出敲打,此時玉鋼中,所含的大量碳,即會隨著敲擊而與火花一並溢出,俟敲打至稍具刀型時,再採瞬間淬火的手法使其冷卻。如此經過反覆的「淬火冶煉」,玉鋼即會慢慢變成純度和彈性俱佳的「軟鋼」,這就是日本刀原始的刀蕊部份。

為何刀蕊的部份就得歷經三個階段來打造冶煉呢?

其目的乃在:

  • 除去玉鋼中所含的雜質以減輕重量
  • 使玉鋼裡含有的碳保持均一
  • 增加玉鋼的韌性以防折斷
  • 可強化日後刀面所呈現的素質美

/4/ 經由第三階段所冶煉出來的刀蕊,雖擁有適切的彈性,但卻大大降低了原有的硬度,因此第四階段時,就先在刀蕊兩側包上了一層硬度較高的玉鋼(稱作皮鐵),在刀背部份覆上碳含量較多的玉鋼(稱作棟鐵),然後反覆進行「淬火冶煉」,以完成日本刀的初步雛型。

/5/ 當刀身成型後,即開始進行「黏土冶煉」,使其刀鋒部份達到堅硬銳利的境界,由於此時仍需在刀身上雕製出具有深度及美感的刀紋,故所下的功夫要比前四個階段複雜。首先,在刀身全體塗上一層含有砥石粉與碳粉的黏土,同時刀鋒部份要較其他部份為薄,然後再施「淬火冶煉」。俟塗上黏土的刀身燒成紅軟後,其刀鋒部位因附著的黏土較薄故頗易敲打,而且淬火時的收縮作用也較其他部位為快。此時敲打的力量若能維持均勻,則刀鋒很快地就會變得即薄且硬。相反地,黏土附著較厚的刀身兩側與刀背部份,因淬火時的收縮作用較慢,故仍能保持住其原有的彈性。

經過上述五個階段的冶煉打造,日本刀尚需通過研磨、雕飾、裝置套柄等細部作業,方算大功告成。由此可知,一把日本刀的完成,實是包含了刀匠的無數心血、經驗與智慧聚成奧秘。日本刀的製作過程中,淬火時使用的水溫繫直接決定其良窳的最大因素,因此自古以來「水溫」就被刀匠視為秘方而不輕易傳授。

如何區分打刀、太刀、 脇差等不同種類的日本刀?

從外型上來看,日本刀雖可分為太刀、劍、打刀短刀脇差五種,但以數量而言,仍以打刀為最。此乃因在物理學上,刀身微向後傾比直立式更能發揮出「圓弧連動」的原理;換句話說,太刀能在各種不同的角度下,隨心所欲地展現出最大的切砍範圍,且極適於騎馬者使用。此外,在長度與重量方面,太刀亦冠於其他四類,故持刀者只要使勁愈大、就愈能把太刀「柔而不折、鋒利無倫」的特性,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日本刀對於近代西方的啟發

在日本刀千餘年的歷程裡,最受日本人重視的代表作,應為鐮倉時代(註:西元1192 年至1333年)初期的名匠正宗的作品。正宗本住京都,在鐮倉幕府初創不久,即遷至鐮倉定居。由於地理的限制,當時他就以鐮倉(註:即現在神奈川縣的鐮倉市)附近錢洗川所產的鐵砂,做為製刀的原料。因為錢洗川的鐵砂含有天然水鉛的成份,使正宗冶煉出來的鋼不僅硬度高同時彈性也佳。這個意外的發現,加上正宗在火候、黏土成份與水溫方面具有獨到的見地,使他打造的日本刀,達到了「銳利易切,剛柔並濟、完美無瑕」的最高境界。

19世紀末期,正宗所製作的名刀經由貿易船而流入歐洲,德國的科學家們在驚嘆之餘乃興起了研究分析的念頭,並進而發現到它含有天然水鉛的奧秘。經此啟示,科學家們在煉鋼時以人工方式加入水鉛,結果不但成功地發明了聞名全球的安全剃刀,同時也製造出大批一流兵器。諸如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使用的大炮、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令盟軍頭疼不已的虎型坦克等,可以說均是直接拜受日本刀奧秘之賜。

在自然環境相當苛刻的條件下,日本人仍能秉持著豐富的創意、精細的技法與特有的美學原點,研制出世界上最鋒利冷艷的古兵器。

(本公司代理向警政單位申辦合法之刀劍收藏許可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