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詢價產品列表
2
聯絡資訊
3
查看資訊
目前您尚未加入任何產品至您的詢價單中。
產品資訊 數量

聯絡資訊

為了能夠聯絡上您,請提供我們更多關於您的資訊。

選填
如果您希望我們主動聯繫您,請關閉阻擋訊息功能。

詢價產品列表

以下產品將被添加到您的詢價單中

產品資訊 數量

聯絡資訊

為了能夠聯絡上您,請提供我們更多關於您的資訊。

居合道是一種日本傳統武道,主要練習拔刀、斬擊、收刀的型。本文特別挑選出幾個關鍵問題,整理成完整指南,將從歷史文化、制定居合十二本、夢想神傳流、各流派到練習方法,提供完整解答給初學者與進階者,考慮練習居合道的朋友不可錯過!

閱讀完本篇文章之後,你將會了解:

  1. 居合道的文化背景:居合道是如何誕生,又為何能在現代延續?
  2. 居合道的實際操作:居合道平時怎麼練?有哪些基本動作與型?

簡單定義:什麼是居合道?

居合道(以日語 "Iaido" 表示)是一種拔刀術,強調一瞬之心,以拔刀、斬擊後立即收刀為核心的日本現代武道。其練習重點在於一式完成拔刀、斬擊、血振、納刀的一氣呵成的動作,並結合「精、氣、神」三者合於一的精神鍛鍊方式。居合道強調心技體一致,不單單只是記得招式,也包含對假想敵的警覺、動作的精準度等,是真正涵蓋心靈與技術的雙重修練。

與劍道、劍術的差異

劍術(Kenjutsu) 是日本傳統的“用劍技藝”,是眾多流派中所傳承的戰鬥技術系統,強調實戰與攻防應變的技法。

劍道(Kendo) 是將劍術轉向現代競技與教育的形式。劍道使用竹劍,以護具裝備與對手進行對打比賽,注重得分、速度與規則;更著眼於禮法、精神修養、競技規範與體育性質。

居合道(Iaido) 則與前兩者不同:是個人形式的演武,不實際攻擊對手,而是演練面對假想敵的拔刀瞬間。居合道注重內心意象(如假想敵、專注力)的呈現,以寧靜中的爆發見長,兼顧形式美與精神面向。

簡而言之:劍術是戰鬥技法的本源;劍道是以對抗為主的運動化武術;居合道是以“寂靜中的拔刀瞬間”為禪修般內外合一的武道演練。

為什麼近年在台灣漸漸受關注

台灣對居合道的興趣逐年增加,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個原因:

  1. 文化與精神價值吸引力
    現代社會忙碌而高度壓力下,居合道所強調的專注、禪意、內在修練比例正符合許多人的心靈需求,是一種「與自己對話」的武道。相較跳動性強、競技導向的劍道,居合道更適合追求靜心與身心平衡者。
  2. 道場與學習資源逐漸成熟
    台灣全國各地的道場資源豐富,已經有許多老師引進日本流派與制定居合的練習方式,行之有年,也已經相當成熟。同時台灣的段位認證流程也很明確,主要是透過「中華民國劍道協會 → 全日本劍道連盟 → 國際劍道連盟」的管道承認。
  3. 媒體與體驗活動推廣
    各地文化特展、武士主題活動、旅遊體驗活動等,讓更多人因為文化好奇而接觸居合道。這些活動常在媒體、臉書社團與旅遊平台上曝光,引導出更多年輕族群與文化愛好者加入體驗行列。
  4. 內修武道趨勢崛起
    相較於運動性強的武術,現代人對內修、禪意、心靈成長的渴望上升,居合道正是結合技術與精神層面的武術,近年逐漸受到都市人、文化工作者與靜態運動愛好者青睞。

居合道的起源與流派

一般認為,居合(居合術/拔刀術)源於室町時代末期~戰國期,由林崎甚助(林崎甚助重信)所創,核心是在「突發之際的一瞬拔刀、斬擊、血振、納刀」一氣呵成的動作。江戶時代各地弟子分傳,形成多支流派;「居合道」是明治~昭和才逐漸被整理成現代武道,「居合道」一詞在20世紀逐漸普及,中山博道的功績在於推廣夢想神傳流與制定居合。

起源歷史背景:戰國後期→江戶→近現代

戰國後期(16世紀):多事之秋,武士必須從「佩刀未出鞘」的狀態,瞬間應對襲擊,促成拔刀術的發展(林崎甚助被視為始祖)。

江戶時代(17–19世紀):太平久安、講究禮法與型的體系化,居合自劍術中分化、定型為諸流派(如英信系諸派)。

明治維新後(19世紀末):1876 年頒布廢刀令,佩刀制度式微,居合由實戰技術逐步轉向精神修養與文化傳承。

20世紀:中山博道在昭和初期(1930年代)將夢想神傳流整理並普及化,才使之成為現代居合道的重要流派,奠定了現代居合道的基礎。

發祥地記憶:東北地區(山形縣村山市)以林崎居合神社與體驗行程保存起源故事,常被介紹為「居合道的發源地」。

夢想神傳流等著名流派介紹

流派

創立/整理時代

關鍵人物

源流/系統

技術風格與重點

夢想神傳流(夢想神伝流)

1930 年代 中山博道 為無雙直傳英信流的一支 以正坐起手的大森流段階到中傳、奧居合;重「型之美」與精神修養

伯耆流

室町末—江戶初

片山伯耆守久安

古流劍術體系

兼具居合與劍法,為制定居合的借鏡來源之一

田宮流

戰國期 田宮重正(林崎五大高弟之一) 神夢想林崎流系 以表之卷、虎亂之卷等系統化技法見長

 

備註:林崎系統另有林崎新夢想流等地域傳承,主要流布於東北,亦見於史料與研究。

著名古流派

流派 創立/整理時代 關鍵人物 源流/系統 技術風格與重點
北辰一刀流 19世紀初(江戶末期) 千葉周作 繼承一刀流劍術,幕末劍客流行流派 以「撃剣」對打為核心,本身不是居合流派,而是劍術流派,對劍道發展影響巨大
柳心照智流 戰國時代

小瀬與左衛門尉長宗(瀬戸口備前守政基)

初代宗家:河端照孝

天真正自源流 / 古流居合快拔劍術

擁有相當具有特色的快拔快收居合術,技法中除了如同流水般的圓形運動之外,在技法完成時,即瞬間完成納刀的姿態,也是相當稀有的劍法特色,這是在現代居合道中幾乎無法見到的動作。

強調丹田的活用,配合身體陰陽動作,以最輕鬆的力量(不浪費過多力氣)的狀態來保持最佳的精神狀態,最終能以「不動心、平常心」來使用真劍。搭配各式各樣形的練習,身體的活用、劍的運用,以及依照對手的動作來進行應對的各種技法。

並且流派劍術技法基本均使用真劍進行,但依照門生不同的練習強度,會交互以居合刀、木刀,或袋竹刀等道具來進行訓練。

香取神道流 室町時代中期(15世紀中葉) 飯篠長威斎家直 為日本現存最古老的綜合武術流派 涵蓋居合、劍術、棒術、薙刀、槍術、兩刀、小太刀、甲冑劍術,強調「總合武道」與古流「活人劍」精神
 

日本全劍連「制定居合(十二本)」的由來與目的

統一教材/評審標準:全日本劍道連盟(AJKF)為回應不同流派難以同場評比與段位審查的需求,於 1969 年制定 7 本基本形,1980 年再增 3 本,2000 年再增 2 本,成為今日的 12 本;目的在於「在不否定各古流的前提下,抽取其基本要素,提供統一的入門、升段、競技用標準」。

別稱:正式名稱為「全日本劍道連盟居合(Zen Nippon Kendo Renmei Iaido)」,俗稱「制定居合(Seitei Iai)」。

制定沿革一覽

年代 內容 說明
1969(昭和44) 制定 7 本 作為全劍連之統一教材與審查基準的開端。
1980 增列 3 本 擴充中級動作與情境。
2000(平成12) 再增 2 本 補足高階技法,完成十二本體系。

 

制定居合十二本名稱

以官方與體育辭典所列日文名為準,附常見中文譯名對照。

次序 日文名 常見中文對譯
1 前(Mae)
2 後ろ(Ushiro)
3 受け流し(Ukenagashi) 受流
4 柄當て(Tsuka-ate) 柄當
5 袈裟切り(Kesagiri) 袈裟斬
6 諸手突き(Morote-zuki) 雙手突
7 三方切り(Sanpo-giri) 三方斬
8 顔面當て(Ganmen-ate) 顏面當
9 添え手突き(Soete-zuki) 添手突
10 四方切り(Shiho-giri) 四方斬
11 総切り(Sogiri) 總斬
12 抜き打ち(Nukiuchi) 拔打

 

居合道的核心價值

核心精神

居合道不只是武技,更是一種心靈修煉。

  • 敬:尊重場地、老師、同門與對手。
  • 和:透過禮法讓心境沉靜,培養「平和心」。
  • 慎:提醒自己「刀非玩物」,每一次拔刀都需謹慎以對。

修練過程強調:

  • 專注力:每一式皆有假想敵人在前,透過拔刀到納刀的一氣呵成,培養「當下專注」與「即時判斷」的能力。
  • 禮法:從入場、鞠躬、持刀姿勢到納刀,皆依循嚴謹的武道禮儀,象徵對武器與傳統的敬意。
  • 心境鍛鍊:「一瞬之心」是居合道的核心。強調在寧靜中保持警覺,培養冷靜、果斷的心境,達到心技體一致的境界。

居合道禮法一覽

階段 日文用語 中文說明 意義/重點
入場(道場出入) 道場礼Dojo-rei 進入與離開道場時向正面(上座、神棚或掛軸)行禮 表達對場地與傳統的敬意
對師長 師範礼Shihan-rei 面向師範或指導者行禮 尊重師長、感謝教誨
開始/結束 開始礼・終了礼Kaishi-rei / Shuryo-rei 練習前後,正座行禮 表示修練的開始與結束,提醒專注
拔刀前 刀礼Katana-rei 拔刀前,將刀放於身前,雙手扶刀,低頭致禮 尊重兵器,刀是修行的核心夥伴
抽刀姿勢 立礼・坐礼Tachirei / Zarei 起立或正座時的行禮 保持穩定姿勢,動靜合一
演武期間 中礼Churei 「型」之間的簡短行禮 保持專注、承接下一式的心境
比賽/昇段審查 対礼Aite-rei 面向對手(假想或實際對手)行禮 尊重對手,強調「和」的精神
收刀後 納刀・終礼Noto / Shurei 納刀後,最後一次行禮 象徵「刀歸鞘、人歸心」,修練圓滿

 

身體層面

  • 姿勢:練習正座、立膝、站立拔刀,需保持軀幹穩定,訓練身體平衡。
  • 呼吸:斬擊與收刀皆配合呼吸,讓力量集中並維持穩定。
  • 核心肌群訓練:拔刀、斬擊、納刀的動作都需要腰腹核心帶動,能增強軀幹與下半身的穩定性。

總結:居合道既是「動作的修練」,更是「精神的自律」,強調外在型與內在心的結合。

為什麼要練「制定居合」?其意義與普及性

制定居合的誕生

全日本劍道連盟(AJKF)於 1969 年制定居合基本 7 本,1980 年增 3 本,2000 年再增 2 本,形成今日的制定居合十二本。目的是在流派眾多的情況下,提供統一的教材與升段審查標準。

制定居合的意義

  • 統一性:不同流派的技法雖有差異,但制定居合抽取了各流派的代表技術,成為「共通語言」,讓不同道場間能以相同基準交流與比賽。
  • 教育性:制定居合涵蓋了拔刀、斬擊、受流、突刺、四方應對等典型動作,能讓初學者在有限套路中習得居合道的核心精神。
  • 普及性:對海外學習者而言,制定居合是最容易接觸的教材。即使不屬於任何特定古流,也能透過制定居合進行修練與段位考試。
  • 橋樑角色:制定居合是進入古流居合的基礎,許多練習者會先打好制定居合的底子,再深入夢想神傳流、柳心照智流、香取神道流等古流派。

總結:「制定居合」既是 普及與推廣的入門門檻,也是 流派之間的共通橋樑,在現代居合道推廣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居合道的練習內容

居合道的修練,核心是「一連動作」:拔刀 → 斬擊 → 血振 → 納刀。透過重複型(かた/形)與禮法,培養精神與身體的統一。修練形式包含基本動作訓練、型(制定與古流)、個人演武與團體演武。

基本動作(拔刀、斬擊、血振、納刀)

居合道的所有型都由四個核心動作組成。

動作 日文 說明 技術要點 修煉意義
拔刀 抜刀 Batto 從鞘中抽刀出鞘 刀尖方向、身體重心 培養「反應」能力
斬擊 斬り Kiri 主要有正面斬(正面斬り)、袈裟斬(斜切)等 手腕與腰的連動 將氣力與體力集中於一瞬
血振 血振 Chiburi 假想甩掉刀上血跡的動作 刀勢清楚有力,不可鬆散 整理身心、收尾過程
納刀 納刀 Noto 將刀平穩收回刀鞘 手眼一致,腰身穩定 象徵修練歸於平靜

 

型(制定十二本與各流派型的差異)

居合道的型(かた/形)是練習的核心。

  • 制定居合十二本:由全日本劍道連盟制定,作為統一教材。
  • 各流派型:如夢想神傳流、田宮流、伯耆流等,每個流派有不同套路。
類型 範例 特徵 目的
制定居合十二本 前(Mae)、後(Ushiro)、受流(Ukenagashi)、袈裟斬(Kesagiri)等 統一標準,涵蓋拔刀、斬擊、受流、突刺、四方應對等基本型 用於升段審查、比賽;方便不同流派學習者共通練習
夢想神傳流 大森流(正座之部)、中傳(立膝之部)、奧居合 強調型的美感與精神修養 從坐姿→立膝→高級套路,漸進式訓練
田宮流、伯耆流等 田宮流表/裏之卷 動作多樣化,保留古典風格 傳統保存,偏小眾但具歷史價值

 

個人 vs 團體練習方式

個人練習

  • 多數時間以「假想敵」為前提,個人完成拔刀、斬擊、血振、納刀。
  • 專注於姿勢、呼吸、心境,屬於「與自己對話」的練習方式。

團體練習

  • 雖無實際對打,但多人並列同時演武,強調動作整齊、氣合一致。
  • 比賽(演武大會)中也以個人為單位,但集體演武是檢視「禮法、姿勢、精神」的重要方式

初學者的訓練流程:從居合道合金刀 → 真劍(開鋒刀)

模擬刀(Iaito)

  • 通常為亞鉛合金製作,無開鋒。
  • 重量與真刀接近,可訓練「拔刀、納刀」的真實感。
  • 適合初入門與中級學習者,段位審查也多以模擬刀演武。

真劍(Shinken)

  • 開鋒之刀,適合高段位的審查(六段以上)。
  • 武道大會的演武(鍊士、教士、範士)。
  • 日本各地神明的祭典有居合道的演武時(酬神)。
  • 用於高階練習、試斬(試し斬り)。
  • 原則上六段以上,才建議使用真劍。
  • 需具備高度安全意識與技術基礎,收刀時需注意切先,避免割傷。

作者結語

居合道像是「與自己對話的技藝」:外在是型與刀,內在是秩序與專注。制定居合提供了穩定的共通語言,讓不同背景的練習者能在同一張地圖上相遇;而古流之美,則是更深的山徑,需要時間與敬意慢慢行走。無論你的起點是文化好奇、身心鍛鍊,或追求武術之精,請以禮入門、以慎行之。刀入鞘,心歸定,這門學問才真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