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家的教養
日本的武士階級是個偉大的制度團體。雖說戰爭永遠是殘酷的、也是絕對邪惡的,但也不能因此就一昧地把戰爭參與者的本質一同判定為絕對的惡。因為不論文化、地方或時代,暴力的人永遠存在,永遠有群體會對立,且群體之間永遠會形成各自的利益與正義;這可以說是自然世界中的必然。
而自古以來的戰爭與衝突中,都看似有所謂的大義,但實際上如何呢?本文無法評論此題。
唯一能確定的是,真正殘酷的並不是戰爭的代理人,而是這個世界,而人類的歷史就是暴力的歷史。
人們對戰爭的道德審判無非取決於其名目與手段,然而在任何陣營中皆有敗類與豪傑,更甚者,有些人同時具敗類與豪傑於一身。日本武家的偉大之處在於其不但以階級壟斷了暴力,更以其階級俱生而來的教養整合、規範、約束了全天下必然存在的暴力團體,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武「文」化了。
這些規範從地方氏族、守護、大名,到幕府將軍都是如此,因為他們雖然在地位上不同,在階級上卻平等的受到武家身分的規範。這不表示他們不暴力了,也絕不表示所有武士都是理想的,但其教養規範卻使這世界必然存在的暴力得到了難能可貴的制約,為那些生來就被賦予殘酷使命的武士們提供了一條理性而莊嚴的生活方式;歷代將軍也都是因為不同程度的對平定天下,和對武家的管理有所貢獻才得後人崇敬的。
雖說武士團的首領必須展現一定程度的能力或成績,但也並不一定是武鬥最強的人作為首領,而是基於眾多層次的「義理」。總結來說,真正的武家精神應該是「武皮文骨」的。
一方面,以武士的本分而言,把「武」的思維和鍛鍊帶入生活作息和禮儀中,是以隨時能應對這世界的殘酷本質為主體來規畫生活;另一方面,以細膩的理論和清晰的理智去精煉自己的武藝,本身即是「文」的表現,而非魯莽的粗人所作。
「以武入文,從文出武」-武家的教養在於殘酷的世界中尋找到一絲理智,在天地運行之間安置個人的生死之道以及族群的存繼之道。這個文化教養本身是超越了與其俱生的階級團體的,因此在武士被廢除的這個時代,這些教養內容對人類社會與個人仍具有非常真實的價值,值得被傳承給未來世代。就算某天地球文明真的徹底毀滅,人類回到原始社會的狀態,日本武家所傳承的文化教養仍然能夠透過個人或團體,為一個暴力野蠻的世界留下一絲理智和莊嚴的餘地。
而以現代的生活而言,不須論及戰爭與國家,只要你有願意讓你奉獻生命的人事物,武家的精神對你就有絕對的價值。若你沒有能夠為其奉獻生命的人事物,學習武家的教養會讓你找到這些人事物。
那麼,所謂武家的教養是甚麼呢?教養並不止於何時該敬禮、甚麼場合該說甚麼話,這類禮儀而已。這些外表禮儀的源頭來自於一個武士真實的內在。在不同的流派或武術道場訓練時都會有各自的水準跟要求,各道場固然有其特色,但只要是正統正當的教學場所,各地方要求的內容都會有一定的共通性。這些內容所教養出的是一個武士的內涵。
我以個人的所學和經驗心得為一般大眾略為整理出以下十項要點,但請銘記,真正的學習是透過在正規的道場中跟老師和同伴的相處之中培育出來的。
- 徹底誠實的面對自己
- 認清人事物的本質
- 認清自己應扮演的角色
- 認清最適當的作法
- 消除多餘的動作
- 隨時保持:銳利的覺察力、謹慎、準備、安忍、積極、隨順、不動
- 貫徹所有的付出
- 時常思維自身的生與死
- 磨練出服侍的心與奉獻的生命
- 永遠不失信念
換言之,這十點也能夠被理解為「真(1-4)、善(5-7)、美(8-10)」。櫻花不論開與不開,都是櫻花;櫻花不論有沒有被看到,都一樣美。
為了方便記憶,本文內容可以下列四條略作總結:
精刀槍弓馬之術(仁)
通天文地理之事(智)
悉人情義理之道(禮、義)
度萬物生死之際(信)
願這些武家的教養內涵助你戰勝一切敵人,平定紛爭的世界,贏得真實且永恆的太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簡介
天真正傳香取神道流劍術
菅原總合武道研究所.台灣支部
武道教師 李元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