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roducts selection
2
Contact information
3
Review information
Your quote is currently empty.
Product Quantity

Contact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reach out to you, we would like to know a bit more about you.

Optional
If you wish us to contact you proactively, please disable the message blocking feature.

Products selection

The following products will be added to your quote request

Product Quantity

Contact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reach out to you, we would like to know a bit more about you.

豫州北條住博正作 波竜打刀拵

  • 日本刀種類:打刀
  • 刃文:互之目丁子
  • 刀身:小板目肌
  • 刀匠:博正
  • 流派:美濃伝
  • 時代:昭和
  • 產地:靜岡縣
  • 柄:正絹黑、時代色本鮫
  • 鐔:手工鍛造木瓜形鐵地布目象嵌波龍圖水戶鍔(江戶時代末期)
  • 緣頭:赤銅地高彫波龍圖金色上(江戶時代末期)
  • 目貫:現代真鍮地鎏金美龍卷龍
  • 鎺:銀着一重
  • 鞘色:黑石目

黑石目漆器工藝介紹

黑石目其特色在於漆器表面呈現出猶如石塊般的粗糙質感,而非傳統漆器的光滑亮面。

以下是主要製作步驟:

  1. 髹塗底漆:在鞘上多次髹塗生漆作為底漆,並在每次上漆後進行陰乾。這個步驟是為了讓漆液滲入刀鞘,增加漆器的強度和耐久性。
  2. 製作石目肌理:這是黑石目漆器最關鍵的步驟。
  3. 灑上漆灰: 在漆器表面半乾的狀態下,使用細小的刷子或篩網,將特製的漆灰(通常是木炭粉、砥石粉或其他礦物粉末與漆液混合而成)均勻地灑在漆面。漆灰的粗細和灑放的密度會直接影響最終的石目效果。
  4. 拍打或按壓: 灑上漆灰後,使用竹片或指腹輕輕拍打或按壓漆面,讓漆灰與半乾的漆液緊密結合,形成凹凸不平的紋理。這個動作需要掌握好力道和時機,以創造出自然且具層次感的「石目」效果。
  5. 髹塗中塗漆與研磨:待石目肌理完全乾燥後,開始多次髹塗中塗漆。這個階段的漆液會逐漸填補石目紋理之間的縫隙,但仍會保留其粗糙感。每層中塗漆乾燥後,需要進行輕微的研磨,以修整表面的平整度,同時讓漆器表面更細緻。
  6. 上黑漆與研磨拋光:最後,髹塗多次黑漆作為面漆。黑漆的顏色能襯托出石目紋理的立體感。上完漆後,再次進行研磨和拋光,但這一次的拋光並非要達到鏡面效果,而是為了讓漆器表面呈現出帶有光澤感的霧面質感,同時讓石目紋理更加清晰。

刀匠作品風格概述

博正刀匠,本名鳥生龜松,居住於愛媛縣(伊予國)松山市溫泉郡北條町,師承高橋義宗,精於備前傳的鍛造技法。作為昭和時期被選拔的陸軍受命刀工,博正曾榮獲總理大臣獎等多項殊榮,是當時備受矚目的實力派名匠。然而,他於昭和28年(1953年)45歲時英年早逝,作品存世量相對稀少,更顯珍貴。

鍛造風格與刀劍特色

博正的作品多承襲備前長船末古刀的造型,注重刀姿的氣勢與力量感。

  • 刀姿:腰元踏張明顯,元幅與先幅皆寬,刀尖多修長且銳利,給人穩健而豪壯的印象。
  • 地鐵:以小板目肌為主,鍛造緻密,局部略顯地景,呈現強烈的鐵味與力量感。
  • 刃形:刀身刃肉豐滿,常呈蛤刃形,強化斬擊韌性與耐用度。
  • 刃文:刃文風格明顯受備前傳影響,常見互之目亂刃,足入繁華且分布均勻。匂口清楚且冴え,既保留美觀,又確保實戰切味。這種結合視覺美與實用性的作風,使博正的刀在當時軍用與收藏領域都獲得高度評價。

精神與時代背景

博正的創作年代正處於昭和戰爭時期,尤其在昭和18年(1943年)中途島海戰之後,日本軍局勢逐漸嚴峻。他鍛刀時常懷「守護祖國、祈願必勝」之心,將精神與信念注入鋼鐵之中,賦予作品一種沉著而內斂的力量感。

收藏價值

由於博正早逝,且在世期間多為戰時需求鍛刀,流通作品數量有限,品質精良的保存品更為稀少。他的作品兼具備前傳的古雅韻味與昭和軍刀的實用精神,是現代刀匠史中的重要代表。對於喜愛備前風格、重視實戰與美感平衡的藏家而言,博正的刀劍極具收藏價值。